記者陸敬民/專題報導

在過去,一般人總以為只有像是創意工作者才適合做SOHO,但3年前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,許多企業主和上班族才發現,原來有許多類型的工作其實不必天天去公司報到,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,而省下的通勤成本,則讓企業與個人均互蒙其利。

為因應社會日漸多元化的勞資關係與職場生態,有的建商藉由開發特殊地目的土地,推出既能營業、又有居留功能的房地產品,這種稱為「創業型社區」的產品讓SOHO族群不僅能達到在家工作的效果,更能將其登記為公司行號使用。

規劃兼具工作及居留功能的「創業型社區」產品,在國外已行之有年,甚至形成極具特色的SOHO社區,但這觀念在國內還算是先驅,而且還必須承受來自外界有色眼光的質疑,對建商來說算是冒險行徑。

因此,有的建築師則退而求其次,透過部分公設,達到協助住戶創業的目的,像是引進商務中心機制,設置有如工作室的小房間,每個房間皆設置分機,由櫃檯統一轉接,住戶只要下樓就可以上班,堪稱一絕。

或是當初在設計時,便預先規劃社區咖啡館、理髮廳、育幼中心或漫畫屋等空間,讓有意的住戶可承租經營。

比較常見的做法,則是利用會客室、KTV室等公設,出租給住戶,做為洽談生意的場所。與在家工作相較,利用公設做為辦公場所,因為多了點正式的味道,也讓SOHO族群更能自我鞭策,達到社區與住戶共榮的效果。


自由時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gam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